时间: 2025-04-14 13:08:17 | 作者: 8亿彩苹果版下载
1981年,苏州丽华丝绸印染厂的23岁女工杜芸芸把自己从养母那里获得的10万元遗产全都捐献给了国家,经《文汇报》报道后,她的事迹轰动了全国,后来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清水湾,淡水湾》,由著名女星张瑜主演。
当时,大部分人每月工资仅几十元,这笔巨款相当于普通职工200年的收入,而捐出这笔钱的人并不是什么名人或富豪,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纺织女工,生活并不宽裕,为了准备结婚,杜芸芸正在和未婚夫童三男一起省吃俭用地存钱,面对这笔财产,她却毫不动心,全部捐给国家以帮助“四化”建设,她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大讨论,一时间有好几千人给她写信,还有不少人受她事迹鼓励,做出了捐献遗产、拾金不昧的义举。
而与她在物欲面前波澜不惊的态度相比,杜芸芸的一些亲戚为谋夺财产想尽手段,甚至为争夺丝毫没有关系的遗产闹上法院,暴露了一副十分贪婪的嘴脸。
转眼40年过去了,在市场化浪潮之下,杜芸芸也曾经历坎坷,甚至不得不面对家庭破裂的处境,但回首往事,她毫不后悔,觉得这辈子能凭自身能力自立才是最光荣的事情。
杜芸芸是苏州人,出生于1958年,家里姐妹三个,她排行老二,家境一般,而她的姑母杜萼曾在上海嫁给一个有钱人家的长子,家境十分殷实,只是始终没生育,1953年,杜萼曾的丈夫顾珏珊因病去世,她一个人在上海生活孤寂,想在亲戚家领养个孩子,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难,杜家养活三个孩子感到很吃力,就把4岁的杜芸芸送到上海给顾杜萼曾当养女。
1962年,杜芸芸刚来上海时,曾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她姑妈已经年迈、身家丰厚,只是没有丈夫又没有孩子,孤身一人深感孤单,见到漂亮可爱的杜芸芸后喜出望外,把她当成了掌上明珠,特地请人精心照顾她,让童年的杜芸芸在洋房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杜芸芸9岁那年,姑妈顾杜萼曾去世了,她成了个无人理会的孤女,当时正逢文革,顾家的贵重首饰、名人字画、红木家具都被查抄了,她也随之失去了生活来源,上海的顾家亲戚不愿照看这个领养的孩子,把杜芸芸送回了苏州。
由于杜芸芸的父母也已因病去世了,杜芸芸只得暂住在一位陈姓表姐家里,回忆那段生活,杜芸芸颇有些心酸,说:“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吧,平时吃饭都只能吃一碗,不能再加了。”
而这位陈姓表姐收留杜芸芸,并不完全出于亲情,还有一些经济上的考虑,陈某的母亲杜明珍(化名)是顾杜萼曾的姐姐,想把作为妹妹唯一继承人的杜芸芸控制在自己手里,有一天能争到顾杜萼曾的家产。当时,杜芸芸每个月都会和表姐去一趟上海,去领取上海街道给自己的15元生活补助,也因此,表姐对顾杜萼曾被查抄的家产了如指掌,知道那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不过,杜芸芸寄人篱下的日子也没能过多久,14岁时,她被迫独自生活,只能到处做一些零工,为了凑齐吃饭、读书的开销,孤苦伶仃的杜芸芸靠帮人刷马桶、剥蜜枣核、敲松子来赚取收入,可为人家刷一个月马桶也只有3元钱收入,有空时,她还要到旅馆帮人家洗衣服、床单,几乎从早到晚地忙碌和劳作,小小年纪已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她的身材特别瘦小。
1977年,杜芸芸高中毕业后,去江苏南京的黄天荡插队当了下乡知青,在知青点,她认识了年龄相仿的童三男,两人成了情投意合的恋人,她也从此有了感情寄托。
1978年,政府开始、逐步发还抄家物资,表姐陈某特地来黄天荡找杜芸芸,告诉她可以去上海催讨养母的部分遗产,杜芸芸拿着街道开的证明,到上海找到负责清退抄家物资的单位,领取了一些生活补贴,此时她才知道,街道上始终没停止给她发放每月15元的生活补助,而这笔高达上千元的补助费后来都被表姐领走了。下乡时,她曾获得200元生活补助,表姐也拿走了一半,后来给了她一块旧表抵债。
这些都是小事,表姐陈某最关心的是顾杜萼曾留下的大笔遗产,据清退部门统计,顾杜萼曾名下各种应清退的财产价值高达10万元,而1978年的10万元,其购买力快相当于现在的1千万元。
自食其力多年的杜芸芸没有表姐那种贪心,更不如表姐精明会算计,领过一些生活补贴后,她再也没去过上海,根本料想不到后来表姐竟然和姑母杜明珍一起到上海以“继承人”的身份去领遗产,还打起了争产官司。
1979年,杜芸芸与童三男先后返城,一起回到苏州市丽华丝绸印染厂当学徒,每个月做着“三班倒”工作,有三四十元工资,童三男的收入也是这个水平,为了结婚成家,两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攒齐了办酒席的钱。
正当杜芸芸准备婚礼的时候,表姐陈某与顾家亲戚在上海的争夺遗产之战已确定进入白热化阶段。
1980年,清退部门决定退还顾杜萼曾的财产,折合人民币10万元,陈某立刻撇开杜芸芸,拿出一份所谓的“遗嘱”,和母亲杜明珍一起去了上海,以顾杜萼曾娘家人的身份要求继承遗产,她说自己母女曾经照顾过病重的顾杜萼曾,因此在顾杜萼曾临终前拿到了姨母亲笔签名的“遗嘱”,应当和顾杜萼曾的夫家人一起继承遗产。
而此时的顾家人早已经闻风而至,顾珏珊的弟媳认为嫂子无儿无女,财产应该归她的儿子,也就是顾珏珊的侄子,侄子声称自己是顾珏珊和顾杜萼曾的“嗣子”,是合法的遗产继承人,表姐陈某自知这份“遗嘱”的司法效力不足,但也知道顾家侄子的“嗣子”身份没有法律根据,她想和顾家人讨价还价,哪怕平分也好,可顾家的侄子根本不答应,他理直气壮地觉得自身应该享有这份遗产的全部继承权。
情急之下,杜明珍在女儿陈某的陪伴下拿着按有顾杜萼曾几个指印的“遗嘱”到静安区法院起诉,说“遗嘱”上写着财产由娘家和夫家的兄弟姐妹处分,而顾家人却想独吞,要求法院把一半遗产判给她。
顾家人则针锋相对地指责杜明珍争抢遗产,因为按过去的传统习俗,其侄子姓顾,又曾在顾杜萼曾丧礼上“披麻戴孝”,理应被视为嗣子,是遗产的唯一继承人。
对于这场遗产争夺战,杜芸芸虽有耳闻,却一直置身事外,她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不但有正式工作,还有了心心相印的未婚夫,凭自己双手就能创造幸福生活,因此,她根本无意去掺和这些闹心事。
静安区的承办法官没有被陈某和顾家侄子的说法所迷惑,主审此案的桑法官从这些人提交的证明资料和证人证言里发现,顾杜萼曾去世前,与杜芸芸二人长期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就在庭审中质询双方,杜芸芸是什么人?而对于杜芸芸的养女身份,陈某和顾家人都拼命掩盖、否认,甚至说她是顾杜萼曾身边侍候起居的“小丫环”。
杜芸芸来到养母身边时只有4岁,自己还要人照顾,哪里会当侍候人的小丫环?更何况,新中国也没什么“小丫环”,桑法官敏感地感觉到其中有猫腻,看到陈某咄咄逼人的模样,更觉得她虚张声势、似乎在隐瞒着什么。
而此时陈某知道她手中的“遗嘱”根本没办法被证明是真实的,又换了个花样,让其母杜明珍在诉讼中提出,顾杜萼曾生前曾借过她家55两黄金和200条绸缎被面,必须先从遗产里扣还这笔欠债,然后再平分遗产。
1980年的金价是每克29.32元,按老市两算,55两黄金价值人民币5万多元,一条绸被面至少也是几十元,如果按陈某的主张,她索要的部分已经远超于遗产的一半。
庭审中,审判员巧妙地问道:“写遗嘱时,顾杜萼曾神志清楚吗?”杜明珍愣了一下,想到如果说妹妹立遗嘱时神志不清,那遗嘱就没有法律效力了,忙回答说:“清楚,清楚。”审判员反问道:“那好,既然她神志清楚,理应记得欠你家的这一大笔债务,当时你们日夜守在她身边,她既然能把遗产如何分配都写得如此详细,为啥不在遗嘱中写明偿还您的债务呢?”一席话顿时驳得杜明珍母女哑口无言。
此时,静安区法院经外调找到了正在厂里上班的杜芸芸,杜芸芸这才知道表姐陈某等人已经到上海和顾家亲戚打起了争产官司,听到杜芸芸这20多年的坎坷经历后,主审此案的桑秀明法官对杜芸芸说:“只要有证据证明你是顾杜萼曾的养女,你就有权继承这笔遗产。”
听说法院派人来苏州找杜芸芸,正在打官司的双方感到十分恐慌,表姐陈某跑上门来对她威胁利诱,劝她放弃遗产,上海亲戚也几次来上门吵闹,把她住处的东西全都砸了,甚至把她厨房的筷子都一根根折断了扔在地下,以吓唬这个可怜的孤女。
而杜芸芸根本不为之所动,她找出一份抄家办提供的原始资料交到法院,上面写明了她的养女身份。而法院外调也查到表姐陈某长期以顾杜萼曾养女监护人的身份在街道办事处领取发给杜芸芸的生活补贴一事。
1981年1月17日,静安区法院确认杜芸芸是顾杜萼曾的养女、也是唯一的财产继承人。感到发财梦破灭的陈某竟带人跑到杜芸芸住处,抢走了她的所有衣服杂物。
同年3月,法院判决杜芸芸继承养母的全部遗产,这一结果让杜芸芸激动得泪流满面。
而她要的只是伸张正义,面对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杜芸芸并不动心,此时改革开放起步,看到各行各业需要发展,杜芸芸决定把这笔钱捐出去帮助国家进行“四化建设”,她说:“我还年轻,能劳动,我要把这笔遗产献给国家,为人民造福。”听到她的决定,法院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桑法官担心她是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特地在苏州待了三天,先后三次找她谈话,让杜芸芸慎重处理这笔遗产,而冷静期过后,杜芸芸没改变决定,她认为,这笔遗产如果留给个人,无非是用于个人生活享受,而现在国家还比较穷,捐给国家更有意义,自己的劳动所得已经足够生活了,她的举动让法官深为感叹,与陈某、顾家侄子等人为争产用尽手段、费尽心机的表现相比,杜芸芸的心灵显得这么干净纯粹。
杜芸芸的未婚夫童三男也非常支持杜芸芸的捐献决定,在即将新婚之际,他为妻子能有如此举动而骄傲,认为他们俩今后可完全凭劳动来生活。
1981年3月25日,经上海市公证处公证,杜芸芸把这笔价值10万元的遗产全部上缴给国家。
杜芸芸此举根本不是为了出名,而她的事迹经《文汇报》报道后,引来了全国众多新闻记者到丝绸厂采访,单位只得把她调到工会图书馆专门接待采访者,此后,经各大报刊争相报道,杜芸芸捐产之事引起了全国轰动,更引发了一场关于金钱观与价值观的大讨论,该不该要这笔钱,这笔钱应当怎么支配,众说纷纭。
当时,杜芸芸被誉为“80年代的活雷锋”,报刊媒体上称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很多学校、单位请她去做报告,成千上万人给她写信,要学习她的榜样,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写信说她傻,不懂得“实惠”,应该拿这笔钱去享受、买别墅。
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拍出了电影《清水湾,淡水湾》,由谢芳演主审法官,张瑜演顾婷婷(以杜芸芸为原型的电影主角),导演谢铁骊说,之所以选张瑜主演,是因为张瑜的脸盘子和杜芸芸长得很像。
影片中,表姐等人的贪婪嘴脸与顾婷婷在巨额遗产面前的淡定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引起了很大反响。影片中有句经典台词:“没有钱不要贪钱,有了钱不要躺在它身上,最宝贵的财产还是我们劳动的两只手!”非常富有哲理。
社会给了这位时代楷模很多荣誉,杜芸芸被邀请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座谈会,受到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此后被单位送往大专班进修,返回单位后当上了工会主席。
为了解决她的婚房,单位还分配给她和童三男一套3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几年后,这套房子被单位特地调换升级成了近80平米的三室一厅住房。
各种光环加身的同时,烦恼也纷至沓来,多才多艺的童三男早就当上了工会干事,而妻子婚前还是工人,可捐产新闻被报道后,妻子竟一下子成了他的上司。这让童三男感到有些别扭,别人在外面介绍他,总说是名人的丈夫,让童三男感到自己似乎被比下去了,不再是“一家之主”。
而且,自尊心很强的童三男也接受不了妻子在单位作为领导来管理和批评自己,回到家后,他不再像往日那样温柔体贴,总是发泄情绪、争吵不休,不得已,杜芸芸只得请求领导把丈夫调离工会,却没得到批准。
90年代初,单位效益不好,工人不得不下岗另谋出路,童三男也想“下海”,可碍于自己“名人丈夫”的身份,这种下海经商之举似乎配不上杜芸芸当年获得的名声,几经考虑,1995年,童三男向杜芸芸提出了离婚,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杜芸芸好端端的家庭一下子就破裂了,让她伤心不已,她理解童三男的委屈,此时正逢经济转型之初,如果他不离婚,以杜芸芸丈夫的身份去做生意,确实可能会引起社会热议,此后,她在不景气的单位里拿着四五百元的工资,加上童三男每个月给女儿的一百元抚养费,母女俩过着拮据的生活,节假日,母女俩宁可在家睡觉也不上街,买衣服时,总考虑这件衣服是不是母女俩可以换着穿。
虽然杜芸芸还想接着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可看见闺女一天天长大,她不禁感到担心,今后上大学的费用不是一笔小数字,如果到时候需要用钱却拿不出来,岂不是会耽误女儿的前程?
杜芸芸的经济困境被报纸登出后,不少人为她寄来了钱物,杜芸芸十分感动,没想到还那么多人记得自己15年前的义举,不过,她不想靠救济生活,1996年底,她离开单位,出任苏州同心阁酒家经理,由于不擅经营酒店,很快她就必须辞职回家,再次陷入困境,后来,在妇联的牵线下,她成为上海海通证券公司苏州经营部办公室主任,靠自己的工资支持女儿读完了河海大学。
2001年,杜芸芸在苏州买了套120平米的房子,不久,她竞岗失败,内退后拿着每月1千元的生活费,直到55岁正式享受社保。
如今,杜芸芸的女儿从韩国大邱大学留学回来,在苏州任教,63岁的杜芸芸每月有4千多元退休金,与自己的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带带外孙、散散步,过着宁静而与世无争的生活。
回首四十年前的往事,杜芸芸没有过半点后悔,她说:“那个年代,当时,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觉得应该自食其力。只不过我碰巧遇到了,作出了那个决定。”
先贤早就说过,万贯家产,不如一技在身。决心凭劳动自立的认知比一笔意外获得的遗产更珍贵。
试想,倘若她当时拿走那笔钱,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过上挥霍的生活,却只有少数的能力去延续同样的生活水平,说不定后来的处境反而更糟糕,甚至会成为和表姐陈某、顾家侄子那样一心想不劳而获的人。而捐产之举虽然未让她得到眼前的“实惠”,却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在人生路上独立拼搏的意志,从而脚步更扎实,把路走得更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